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> 协会动态 > 正文
源于武举制度的无极拳法
发布时间:2017/9/18 10:08:22  作者:admin 来源: 浏览次数:
据杭州文史资料记载,民国期间,1929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一届国术国考大会上,无极拳传人张绍贤多次上台表演无极拳。解放后,该拳法流入民间。1992年在江西南昌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,笔者展示了无极拳法系列的无极拳、无极双刀、无极长剑器。

  无极拳法源于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武科拳法。

  无极拳法系列的主要内容

  无极拳法的概念可分广义与狭义。广义来讲,是指北宋以来武举制度下官方确定的具体考试内容,包括六韬等兵书文辞;拳法与兵器;马箭、步箭、弓、刀、石三大部分,即武举拳法系列。狭义来讲,是指以北宋理学“无极”理论为指导的一种独特的拳法现象,即北宋以来历代官方武科科举取士制度的基础内容,包括拳法系列、兵器系列、行伍伤科医学三部分。

  无极拳法系列的主要内容,以无极御制拳、马战长兵器为主体部分。其中无极御制拳是宋太祖御定的拳法,相传发源于春秋时代教育家、思想家孔子整编而成的“六艺”之御艺。它的基本类目包括御制总纂、御制莲拳、御制承袭拳、御制缉拿拳,以及无极气功拳、无极八卦莲花掌、无极武穆拳、无极太极拳等。还有荆楚长剑器(大枪、大刀、长戟)等长兵器,气剑、气刀、气哨棒、双凤刀、单凤刀等短兵器。
无极拳法的基本原则、

  特征与功能

  (一)无极拳法的三项基本原则

  一是劲力师范原则。每一门拳法都有独特的姿势与劲力,形成特有的科学运动旋律,奠定武术打击能力的基础。这些特有的拳法是以拳法明师示范形象为标准,通过模仿学习得以继承传播。在武学实践中,要注意鉴别杜撰或变异的拳法,杜撰或变异的拳法违反本原则,有害身心健康。

  二是打法独立原则。踢、打、拿、摔自成系统,相对独立,区别于套路表演,但是与套路系统相互促进。拳法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打法应用的动作资源,但是,动作资源必须通过技击实践进行技术开发。打法的技巧经验与防卫出击感觉要经常训练才能保持娴熟。通过踢、打、拿、摔等手段使他人倒地直至受到重创,这是无极武学的打击目的。掌握打法的节奏感,是无极武学技击的基本特点。

  三是拳法归经原则。每一门拳法必须归属一条经络,并以套路演示为基本表达方式;而且,要根据子午流注原理,按照昼夜阴阳的运转变化,确定时间练习拳法。拳法归经原则还要求练习者要结合自身形体特点精练一门拳法,同时要摒弃狭隘的门派观念,融会贯通诸经各类练法,促进拳法武学整体发展。

  (二)无极拳法的六大特征

  一是文化传承性。拳法通过师徒相传的形式继承与发展。拳法传播的形式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,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,如图书说明的形式、照片展示的形式、录像讲解示范的形式、电脑高清晰度播放分解的形式。但是,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仍是拳法发展的主要形式。

  二是系统多样性。由于一套拳法只对应人体的一条经络,人体经络系统的复杂形态决定了拳法文化的多样性。同类拳法也有20套内容,何况武学本身是有多种多类拳法组成。武科科举制度的废除,标志着武学整体内容的散失,标志着武学部分内容被拳师带入民间,在民间形成各种门派。拳法自民国破除门派观念以来,门派拳法的相对封闭与保守性被打破了。不同类拳法可以相互公开交流与传授,习练者掌握多门类拳法成了常见的事情,这是武学文化散佚后,进行拳法系统归类、重新整合的背景环境。

  三是运动舒适性。以特殊的方法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,达到舒适身心、健身祛病的效果,这是本学科的基础特征。在拳法运动中,人体的舒适感觉是衡量拳法正确性的辅助手段与方法。

  四是美学表演性。

  五是灵长动物性。拳法要体现人类个体或群体的原始自然状态,这是非常重要的特点。同时,在拳法中要悟悉灵长类状态,从中挖掘蕴涵着的辩证唯物论哲学思想,体现思维的包罗万象和感悟能力。

  六是防卫打击性。这是拳法运动的实战特点,通过拳法运动要具备较强的打击防卫能力,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实战作用。不同的时代,本特点的内涵会产生不同的变化。

  (三)无极拳法的六大功能。

  无极拳法存在六大功能,即健身功能、防身功能、医疗功能、征战功能、美学功能、哲学功能,分别符合人的健身需要、防身需要、医疗需要、征战需要、美学欣赏需要、哲学思想需要。由于时代的发展,实际上现在的无极武学只有五大功能,即健身功能、防身功能、医疗功能、美学功能、哲学功能。马上征战功能已弱化,不复存在。

Copyright © 2017 聊城市武术协会. All Rights Reserved

电 话:0635-8599777/8599666 、手 机:13793090066、传 真:0635-8599666、网 址:www.lcwx.org

备案号: 鲁ICP备10208359号-1